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文化交流变得特别的重要。就在不久前,华南农业大学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农耕文化体验营”,吸引了来自粤港澳台地区的近150名高校学生参与。这些年轻学子不仅在校园中享受到春季的花海美景,更在传统农耕文化的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韧性与独特魅力。
活动于3月17日如火如荼地开展,来自澳门旅游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十六所高校的学生齐聚一堂,共同展开了一次沉浸式的农耕文化探索之旅。在这次体验营中,活动被分为主题体验和参观活动两大部分,以让学生们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和学习农耕文化。
在主题体验活动部分,学生们分组进行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农事训练课程。包括蚕的养殖与抽丝技能教学、观赏植物栽培、兰花栽培和压花实践等。这些课程不仅让他们了解到农业种植的基础知识,更加深了对农耕文化传承的理解。通过亲手种植、观察和触摸,学生们在这些动手实践中,切身体会到了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与辛勤劳动的价值。
在三月的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内百花盛开,弥漫着花香。一片片花海和绿意相映成趣,仿佛为这次活动增添了无限生机。学生们在参与完实践课程后,还前往了华南农业博物馆和校史馆进行参观。在博物馆中,丰富的藏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博大精深;而在校史馆,卢永根院士手稿、丁颖教授的水稻标本等珍贵展品,则生动地呈现了老一辈科学家对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懈追求和对国家的深厚情怀。
作为文化交流的一部分,来自粤港澳台四地的学生代表们在“思创园”共同种下四棵大鸿运玉兰树。这不仅是一项象征性的亲善活动,更是一个让学生们聚焦于农耕文化传承与科学技术创新,并围绕湾区发展展开热烈讨论的平台。来自不一样的地区的学子们,通过各自的视角和经验,畅谈农业现代化、生态保护和民间传统文化的融合等话题,为未来的农业发展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陈乐天在活动结束时表示:“我们大家都希望大湾区的青年学子们在这些实际的体验中,感悟到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能够将所见所想所感化作推动湾区发展的实际行动,为民族复兴贡献一份力。”这番话充足表现了此次体验营的目的:不仅要让年轻人了解民间传统文化,更要让他们在文化认同中,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总的来说,华南农业大学的这次农耕文化体验营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这里,学生们不仅进一步探索了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还提升了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这将有利于培养青年学子对农业、环境与文化的更大责任感,从而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积极推动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此次活动是华南农业大学“粤港澳青年国情教育与文化交流”项目的重要内容,已成功举办三届,标志着该校在促进区域青年教育与相互理解方面的努力与成就。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中,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将会因为这一些充满了许多活力和创造力的年轻人而更加出彩。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